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众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2014年底,海尔成立“海创汇”,把自身的优势生态资源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共享式的创业平台。去年,海尔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这一举动,在今年“两会”上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点赞。
海尔集团总裁、董事局副主席周云杰代表告诉记者,大企业周边汇聚着众多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可大大降低小微企业的创业成本。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支激光测距仪举例,这是一个大学生的创业之作。创意很好,但他本人缺乏硬件及模具的开发能力,批量太小,模具厂不愿意给他做,要价也贵。加入海尔创业平台后,他利用海尔已有的模具资源、供应链资源,减少了35%的成本,目前已量产销售,接近成功。
海尔的平台为小微创业提供了方便,自身也受益。周云杰说,这使平台资源更加丰富,有的项目海尔还会直接投资,获得投资收益。
他建议,国家应鼓励行业内的大型企业主导建立产业生态型的创新孵化基地,打造新型的产业孵化生态圈;加大资金、资源扶持力度,加快双创资源向优秀的产业生态型创新孵化器聚集,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创业成功率。
科研院所、高校也可以变成众创平台。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仲雪代表认为,基础研究也要平台化,形成产业链。软控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的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一个大平台。不仅综合性仪器设备齐全,他们还把学校与橡胶有关的20多个专业全部拉出来,软件、硬件、化工、材料、产品都有,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袁仲雪认为,大型研究机构,尤其是行业唯一的大型研究机构,拥有基础性的装备、工艺,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新材料、新技术作支撑,创业往往只能停留在皮毛层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麦康森代表认为,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是个事半功倍的思路。虽然大多数科研院所、高校对此并没有成熟的经验,但“白纸好作画”。他建议,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分子不好意思谈钱,一遇到企业就变成了弱势群体。要让他们打消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