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营经济重塑信贷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高度肯定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定位和作用,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与实体经济血脉的银行,必须深刻理解、坚决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真心实意,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民营企业克服困难,为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懈努力。

  重塑信贷文化 真正一视同仁

  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多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民营企业的贷款却仅占银行全部贷款的25%,存在明显的不相匹配。改变这种状况,银行既责无旁贷又要增强紧迫意识,从构建银行信贷文化的高度,加快实现融资对象“重数量向重质量、重外在向重内核、重规模向重管理”“重企业属性向重发展能力”“重所有制向重公司治理”的转变,按照国有企业与民营、私营、个体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考察评价企业主要看企业治理结构、风险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前景,以此为标准,梳理现行管理制度、业务规章、工作流程,对不适应业务需要、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定要舍得摒弃,改进客户准入、授权管理与业务流程,做到“制度面前,企企平等,一视同仁”。同时还要主动责任担当,加强扶持引导,在信贷配置、业务操作、贷款审批、资金定价、产品开发、服务供给等制度设计安排上给予合理倾斜、优惠鼓励,优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举措落实 重在制度执行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的重要指示,近期以来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安排部署,出台加大民企金融服务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施意见,如农业银行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二十二项措施、中国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建设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指导意见、交通银行改进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七项对策,民生银行强调“民营企业的银行、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战略定位不动摇,工商银行牵头十家金融机构统一向北京金融同业发出“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不抽贷、不断贷;将政策优惠传导至民营企业,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优化民营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培育有效融资需求”等集体倡议。归结起来,这些政策措施的核心思想与实质内容涵盖了以下方面:一是回归本源一视同仁;二是继续加大信贷投入;三是完善操作审批流程;四是强化产品创新服务;五是继续推进减费让利;六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七是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八是统筹资源提升质效。客观地说,银行业的措施可谓具体、政策可谓明确、方法可谓多样,但要强调的是:“三分布置,七分落实。”要让“纸上文字”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尤其成为基层银行、一线员工的自觉行动,还必须想方设法强管理,真枪实弹抓落实。因此,确保对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并非“一纸文件”万事大吉,需要后续跟踪、加强检查、监督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提供长期动能,不达目的不罢休。

  抓住宏观利好 促进政策落地

  近年来,中央到地方,部门到行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屡有出台,随着中央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有关民营企业优惠政策举措的出台会更加密集、更加延续、更接地气。对此,商业银行要增强政治敏感,抓住当前宏观环境的“重大利好”机遇,主动与民营企业联系,参与研究、共同行动,真心实意献计策,同舟共济渡难关,弹好“政策弦”,用好“政策利”。同时,还要认真挖掘、利用银行自身人缘、地缘、技术、专业、人才、平台、渠道、链条、公关等各种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策略、市场资讯、资金使用、投资理财、财务核算、信息咨询方面的智力支持;协助企业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促进政策实施落地,把政策优惠转化成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和“真金白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决策参考、经营建议、管理参谋,当好幕后英雄,实现银行与企业共进共退,相映成辉;共兴共荣,相得益彰。

  切实采取对策 纾解民企痛点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既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又要主动担当作为,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执行落实。一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民企金融需求可得性。针对长期困扰民营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商业银行要注重从顶层设计抓起,在信贷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民营企业,优先考虑民营经济活跃地区,优先考虑遇到临时困难的企业客户;重点满足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重点满足技术、产品、市场、营销领先企业,重点满足信誉、管理、规范、发展良好企业。在业务对象管理上,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设计推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避免“一刀切”。在信贷审查把控上,加强尽职调查审查,注重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民营企业,适当降低或免除抵质押担保;扩大抵押品范围,接受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库存商品(仓单)类押品;对公司治理规范、生产经营正常、信用记录良好、负债率合理的民营、小微企业,使用借新还旧、展期、调整还款计划、变更借款人等再融资方式,解决企业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满足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渴求。在业务运行操作上,力争流程优化,环节减少,效率提高,质量保证。同时还要做到留有余地,给银行分支机构相应的自主裁量权,调动基层银行积极性。二是统筹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升服务需求满意度。把更多的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如在资金规模、机构布局、设备布放、技术支撑上优先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富集地区需要。同时还要尽可能将部分有经验、懂业务、肯吃苦、讲奉献的优秀员工输送到民营、小微企业集中的银行机构,促使民营、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专业化、现代化、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银行金融服务。三是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应该说目前银行业金融产品称得上丰富,服务方式称得上多样,但却往往掩盖了一般性产品有余,特色性产品不足;大众性服务有余,针对性服务不足;常规化服务有余,个性化服务不足的矛盾。故此,商业银行要大力在产品开发的针对性、金融服务的层次性和业务办理的效率性上下工夫。如当前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对于发展供应链金融、订单(含仓单)融资、应收款融资业务以及自助类贷款、定额类贷款、信用类贷款、保证类贷款的呼声强烈,需求非常旺盛。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依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周转时限、资金占用等具体情况设计开发出更加合理、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融资方式与服务模式,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克服困难顺利发展。

  强化机制建设 营造业务环境

  确保金融支持公有制、股份制、民营、私营、个体企业等各类型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并成为银行制定政策、选择客户、发展业务、提供服务的“刚性条件”,由“惜贷”“惧贷”到“愿贷”“敢贷”,需要多策并举、齐抓共管。一是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资源的科学调度、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前台在业务发展、产品推广、客户营销维护等方面要协调联动、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后台重在配套优化管理如机构设立、人员安排、资源配置、效益管理等环节进行倾斜;技术研发重在科技支撑、系统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做好保障、提供支持,做到“全行一盘棋,同心为大局”。二是加强营业机构建设。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在民营、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机构、增加自助银行设备,既广泛吸引企业客户、又满足企业员工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实施岗位约束制度。为民营企业配备专项规模、制定专业流程、设计专门标准、转授专职权限,明确岗位职责,厘清环节责任,实行目标分解,提升服务效率,引导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提高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主动增加授信投放。四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风险控制难的状况,发挥激励机制的“方向盘”“指挥棒”作用,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区分风险责任类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尤其要把“授信尽职免责”写进制度条款,切实解决基层人员“不愿贷、不敢贷”问题。同时,改变目前激励考核“短期目标为王”的现状,引导分支机构减少短期行为,鼓励员工着眼长远,在帮企业成长、促银行发展中实现岗位价值。当然,民营企业支持政策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体系,需要多部门、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其中尤其需要监管政策的配套措施加快出台落地,做到监管部门要求和强调的那样,“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提高容忍度”。解除商业银行尤其基层银行的后顾之忧,把政策“定心丸”转化成银行员工的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定心丸”,改变“忽冷忽热”现象。

  总之,在关键时期,中央召开民企座谈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克服困难、解决存在问题、提振民营经济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特别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切中肯綮,为银行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任务。只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因地制宜定措施,真心实意抓落实,久久为功长坚持,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兴共荣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明天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