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选购蔬菜。(新华社发)

盛秋平: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商务部会同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狠抓已出台的各项稳外贸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保等支持力度。推动中信保加大承保力度,今年前3个月短期险承保金额增长15.8%,支持小微企业数量达11.3万家。
二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疏导航空、铁路、海运物流运输堵点,指导部分地方建立保通保畅外贸企业“白名单”。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
一列列完成编组作业的货物列车在郑州北站整装待发,将经京广、陇海铁路驶向全国各地。王玮摄(中经视觉)
三是推进外贸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国务院新批准设立2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打造新增长点。
四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成功在网上举办第131届广交会,228个国家和地区的53.6万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举办“全国RCEP系列专题培训”,指导企业用好自贸协定优惠政策。
一季度,外贸展现较强韧性,开局平稳、稳中有进。但同时,我国外贸发展的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商务部将密切关注形势变化,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保畅通。打通堵点难点,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充分发挥外贸外资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联动协作,重点解决外贸企业实际困难,着力保障外贸货物运输高效畅通。
二是抓订单。帮助企业用好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获取订单。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多种形式参加境外展会,继续指导企业用好RCEP等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市场。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为企业接单保驾护航。
三是强支持。用足用好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外贸政策工具,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扩大保单融资规模,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四是促创新。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壮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制定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数字服务、特色服务等出口基地,发挥好服贸会等展会平台作用,培育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五是增动力。不断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持续强化品牌培育。发挥大型骨干外贸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鼓励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盛秋平:今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延续了去年稳定增长的态势,前3个月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同比增长25.6%。这充分说明广大外国投资者长期看好中国市场。
针对近期疫情给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生产运营带来的影响,商务部积极回应,对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具体诉求,逐条梳理,分类施策,重点从两方面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一方面,保畅通保供应,稳定生产经营。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完善保障措施,在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优化防疫通行管控、组织应急物资中转、保障重点物资供应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
另一方面,解难题优服务,推动复工复产。针对外资企业在复工复产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外贸外资协调机制及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一企一策”逐案推动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综合引资优势仍然突出,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我们认为,有四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市场的机遇。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消费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将不断释放。
二是开放的机遇。中国将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缩减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落实好金融、汽车等领域开放举措,放宽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上市公司条件,为外商创造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三是产业的机遇。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前,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蓬勃发展,产业配套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四是环境的机遇。从硬环境看,当前我国港口、机场、公路等设施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未来还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软环境看,中国将继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外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为外资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