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物流业作为内贸流通业的重要支撑,其成本偏高的问题成为过去一年商务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各试点企业累计带板运输75.7万次、物流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凸显了过去这一年以托盘标准化为切入点的物流标准化的成效,也成为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缩影和有力见证。
——大胆试,自主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顺利开展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被视为继《商品流通法》草案之后,统一国内市场、打破地域封锁的又一项重大举措。随后,商务部全面启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等9个城市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流通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建设;青岛加快推进商品流通地方立法试点;成都市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农产品、工业品双向畅通的流通网络。
——以创新促转型,“互联网+流通”引领新型消费快速增长
2015年5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的行动部署,商务部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
2015年8月、9月,商务部先后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行政干预,维护公平竞争。
2015年11月,商务部召开全国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推动内贸流通创新转型发展。
在上述举措的作用下,2015年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高速发展。2015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0.8%。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商务诚信和内贸流通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商务部研究制定《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大力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典当业管理条例》、《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条例》等内贸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修订工作。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打击侵权假冒,改善营商环境。商务部制定了《2015年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要点》,基本完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中央信息共享平台和26个省级地方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了全国侵权假冒物品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规范部门执法、加大违法惩戒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目标。
服务跟上来,诚信规范起来。2015年,商务部积极构建以行政管理信息记录、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内贸流通信用体系。初步建成了商务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施“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行动计划”,支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地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
截至2015年底,商务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已归集企业基本信息107.8万条、经营信息46.8万条和优良不良信息2.3万条。
——强化准入管理,创新管理方式,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15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统筹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截至2015年11月底,前四批试点城市已在1.3万多家企业建成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覆盖20多万家商户,初步形成辐射全国、连接城乡的追溯网络,中央平台累计汇总追溯数据近10亿条,实现对每天3万多吨肉类蔬菜和中药材的信息化可追溯管理。
从追溯体系建设情况来看,一是强化了准入管理,提升了流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二是改善了流通条件,提高了企业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能力。三是提振了消费信心。消费者可通过追溯体系查到肉类蔬菜来源及责任人,消费意愿提高。四是创新了管理方式。试点地区网上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开展大数据分析利用,实现了行业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